基層學童輸在起跑綫? 港大追蹤3年尋出「真相」
發布時間: 2016/07/29 12:15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5
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,生於貧窮家庭的小孩就等於「輸在起跑綫」?港大醫學院一項長達5年的研究顯示,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幼兒智能發展能力,雖比高社經地位家庭的會較差,不過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教授葉柏強表示,「來自基層的小孩或因環境因素的限制,令發展潛能得不到充分的展現,但並不代表他們輸在起跑綫,只要有父母的配合和政府適切的支援,天份同樣可以發揮。」
港大醫學院就家庭社會經濟(社經)地位對幼兒發展能力的影響,在2011年展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,於港島和元朗隨機選出20間本地幼稚園,再邀請逾556名幼稚園高班(K3)學生,按家長的教育程度、工作專業及收入等因素,界定其家庭社經地位,並追蹤學童升至小三時的智能發展。
結果顯示,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童在就讀幼稚園K3時,智能發展整體表現比擁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童差逾兩成,其中各項能力指標包括語言、認知能力、基礎知識、社交及情緒管理則差16%至25%不等。
當這批K3學童升至小三,兩組學童能力差距更明顯,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童的中文及數學成績,比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差近3成,具行為問題的風險徵狀,如過度活躍症亦多近三成,反映出貧窮家庭學童的智能發展,並未能透過小學教育就追上經濟條件較佳的學童。
親子陪伴助激發潛能
要有效收窄兒童貧富的能力差距必須從早期發展階段入手,港大醫學院兒童及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指出,研究最標誌性的發現在於,家庭社經環境之所以影響兒童的發展能力,是分別基於家庭親子互動及幼兒學前教育這兩大因素。
普遍低社經地位家長的育兒知識及資源不足,因較少作具質素親子活動,及未能讓孩子入讀師資優良及設備完善的幼稚園,因而影響幼兒的發展能力。其中他又認為家庭教育相當重要,
家庭是最重要的單位,學校只是輔助,家長應多與孩子進行正面的親子互動,方能培養幼兒長遠的發展能力。
他解釋,孩子在3至6歲的階段是腦部高速發展的時期,當中的感官系統會不斷吸收和整合周圍環境的資訊,而與父母相處互動的過程,就可刺激孩子的感官系統,有助腦部發展,對他們的語言、社交及情緒方面,都有直接的影響,故親子活動對幼兒的早期發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孩子的發展能力並不是取決於父母收入的多寡,而是視乎在小孩早期的成長階段,父母投放多少心思和時間,和他們進行有質素的親子活動。
研究更發現,父母與孩子進行文娛活動,如玩耍、唱遊、做手工等,比起一些學習活動,如學英文拼音,對孩子更有益,因為在兒童的腦部發展概念中,玩耍的過程其實是幫助他們成長,刺激創造力,與父母一起玩耍,就更能透過互動學習,培養孩子的發展能力。
密集式活動恐礙發展
葉教授建議,最簡單可以是一起到圖書館看書,但不是看學術書籍,而是普通故事書,重點以子女的興趣為先,在閱讀過程中與他們多作討論,擴闊孩子思維,了解世界有各種未知的學問,可提升他們學習的動機,便有助智能發展。
父母亦應多帶小朋友進行戶外的親子活動,例如去公園玩耍、郊遊遠足、做運動等。
最好就是讓小孩自由玩樂(Free play),例如讓孩子在一個空曠的公園,自己決定玩甚麼、構思怎樣玩,父母只需在旁陪伴已經非常足夠。
他提醒,父母最重要的角色在於孩子遇到失敗挫折時,能多鼓勵少責罵,為他們建立信心。
近年不少港爸港媽開始走向極端,為子女安排密集活動,葉教授指,這些並不是親子活動,逼迫孩子去學習「十八般武藝」,幾乎犧牲他們課餘能真正玩樂的時間,最終只會令小孩失去學習動力,更影響他們的睡眠質素,反而有損智能發展。
不是有錢報多些興趣班、數學公文班就可以幫到小朋友,有充足的親子互動才最重要。我們鼓勵父母盡量花時間陪伴子女,進行多些不同種類的親子活動,這樣便有助提升孩子長遠的發展能力。
現實中不少父母為口奔馳,缺乏與子女相處的時間,葉教授指低社經地位家長無可避免忙於工作,育兒知識也相對不足,令孩子的發展受到限制,在這情況下,學校的角色更相對重要,
當父母不懂如何教導小孩時,就可由幼稚園的教師作輔助,照顧孩子的需要。
然而,他認為目前政府投放在學前教育的資源嚴重不足,採取「用者自付」的做法,
父母有較多資源,可為孩子選擇較優質的幼稚園;沒有資源的話,政府只會安排小孩就讀基本的半日制幼稚園課程,但這做法是不足夠的。
他建議政府提高學前教育質素,例如將幼稚園納入像小學般規範,提供資源和監管;加強幼兒教師的培訓等。
(節錄)
全文刊於《iMoney智富雜誌》第357期(收費閲讀),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,原題為「無懼起跑綫輸贏 港大研究:親子最關鍵」
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
【其他熱話】女拔小一入學接受申請 讀神校有幾難?
【其他熱話】拔萃女小學校長:贏在終點綫才有用
撰文 : iMoney智富雜誌